
比冥想還有效!Z世代社交避難法「浴室露營」真的有那麼療癒嗎?愛躲廁所不是偷懶,是一場心理求生術?
一扇門輕輕上鎖,外界的喧囂就被隔絕在外。沒有冥想姿勢、沒有心理課程,只有你、一間浴室,以及一段誰也無法打擾的獨處時光。這不是懶惰,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正在 Z 世代之間悄悄流行起來的靜默自救方式「浴室露營」(Bathroom Camping)。從社群平台上的共鳴分享,到數千萬觀看次數的 TikTok 短片,成為現代人的某種生活必要儀式。「浴室露營」到底是什麼?是時候揭開這道門背後的心靈風景,如果你也習慣在浴室裡多坐五分鐘,這篇也許會讓你有點共鳴。
什麼是「浴室露營」?
Photo from Unsplash
在社群媒體的快速節奏與高密度生活壓力中,年輕世代正悄悄掀起一場「安靜革命」。所謂「浴室露營(Bathroom Camping)」不是字面上在廁所搭帳篷,而是一種將浴室作為心理避風港的生活選擇。
Photo from Unsplash
「浴室露營」聽起來像是在浴室裡搭帳篷,其實完全不需要真的背起露營裝備。簡單來說,就是在浴室裡長時間逗留,純粹享受獨處的時光,不是上廁所、不是洗澡,也不一定在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關上門讓自己暫時與世隔絕。
Photo from Unsplash
對習慣與家人室友擠在同一屋簷下或生活被各種通知填滿的年輕世代而言,浴室幾乎是家中唯一能上鎖、不被打擾的小天地。在這裡滑滑手機、發發呆,彷彿在馬桶上就坐出了身心靈的專屬帳篷。這個做法零成本又不需特別準備,怪不得網友們大讚是最平易近人的療癒儀式。
Photo from Unsplash
值得一提的是,「浴室露營」這個說法緣起自許多社群創作者原本只覺得自己有時愛待在浴室很久是個「怪癖」,沒想到在 TikTok 上看到大家都有類似習慣,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只我一個!」現在這個話題已經形成一種社群趨勢,相關影片在 TikTok 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年輕人紛紛分享自己的浴室露營日常,甚至把這樣的獨處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日常療法來交流心得。
TikTok上掀起的「Bathroom Camping」有多熱門?
Photo from Unsplash
在 TikTok 上,#bathroomcamping 的話題已有逾 1700 萬次觀看,創作者們的影片獲得大量轉發,影片中他們分享如何在廁所點上香氛蠟燭、播放輕音樂、甚至將零食與雜誌搬進去「暫時逃世」。這種新型態的「隱性休息法」引起許多年輕人的共鳴,也反映出現代人對私密空間與精神喘息需求的高漲。
@58orangejuice Babychiefdoit #foryou #bathroom ♬ WENT WEST - BabyChiefDoit
有的用戶甚至大方承認自己從小就是浴室露營愛好者,稱已經有20年「露營」資歷,他在影片中笑說:「浴室裡根本什麼事都沒有,就只有我和我自己。」對他來說,不管是在派對上、工作中,甚至獨自一人在家,只要覺得人生過於失控,就會躲進最近的廁所靜坐幾小時,這比上治療課還省錢而且零評價壓力。當如此多人在社群上分享各自的故事,「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集體療癒感也油然而生,浴室露營彷彿成了現代人互相取暖的秘密暗號。
為什麼是躲進浴室?
Photo from Unsplash
當傳統用來喘息的「家」與廝殺的「職場」界線因遠端工作而徹底崩塌,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暫時「登出」的地方,釋放現代社會隱性孤獨感與心理勞動的累積。在社群媒體要求展現最好狀態的同時,人們越來越難坦然表達「我需要休息」。從日本的「洗手間冥想」到韓國的「孤獨便利商店」,都指向一個現象:人們正尋找無需社交、無需說明的喘息空間。浴室,雖然微不足道,卻提供了一個可暫時與外界斷開的簡單出口。
Photo from Unsplash
相較於臥室或客廳,浴室通常空間小且也可能是全家唯一「想關就關」的獨立空間。當門一鎖上,你就握有了完全的掌控權,不必擔心誰突然闖入干擾。短短幾分鐘的獨處,就像在緊湊生活裡偷得的一片寧靜森林。
這不只是逃避,而是一種能量回充
Photo from Unsplash
心理學研究指出,封閉空間對於情緒紓解有著穩定作用。想像一下:溫暖的黃色燈光灑在瓷磚上,水龍頭滴答的回音在耳邊迴響,鏡子映出的是只屬於你的安靜片刻。許多人喜歡在裡頭深呼吸幾下,或者打開蓮蓬頭讓水流聲充當白噪音,洗去一身煩躁。不論是泡一場熱水澡、對著鏡子放空發呆,甚至只是坐在馬桶蓋上滑手機,浴室狹小的空間與恬靜的氛圍都能給予人短暫「重置情緒」的效果。
Photo from Unsplash
難怪有網友說:「廁所真的有種魔力,進去十分鐘,出來彷彿按了重開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浴室之所以迷人,正是在於它是個與世隔絕的小宇宙,讓人得以在嘈雜世界中喘口氣。
這股趨勢反映什麼更深層的社會現象?當「倦怠」成為 Z 世代的標配
Photo from pexels
廁所露營為什麼會變成 Z 世代的心靈避難所?其實原因很簡單:私密、安靜、封閉,而且充滿日常場景中難得的安全感。權威人才顧問公司 Seramount 發布的 2025 年職場報告顯示:高達 72% 的 Z 世代員工明確表示自己正處於職業倦怠中。更值得玩味的是,僅有 45% 的 Z 世代認為自己的整體幸福感高於平均。 這串數字背後,是無數個被工作訊息、社交壓力、財務焦慮追著跑的年輕靈魂。
Photo from pexels
從「安靜辭職 (Quiet Quitting)」、「哥布林模式 (Goblin Mode)」,再到現在的「浴室露營」,這些網路用語像是一張張拼圖,完整了 Z 世代的精神肖像:我們不是懶,我們是耗竭了 (We are not lazy, we are exhausted)。
工作壓力爆表,想逃離一下?
Photo from Unsplash
當「我去一下洗手間」變成年輕人心照不宣的逃生密語,浴室早已不只是清潔空間,而是被重新定義的精神避風港。我們或許無法馬上擁有完美的居家格局或理想的心理狀態,但每一次在浴室關門的那幾分鐘,都是當代人在紛擾生活中,為自己守住的寧靜。這不只是躲起來,更是一種溫柔的自救。當然,如果你發現自己一天浴室露營十幾次、離不開這種暫避,那或許也是在提醒你:現實壓力真的超標了!適度運用浴室露營來紓壓無妨,但長期而言,也別忘了從根源調整生活,尋找更永續的減壓之道。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Unsplash、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