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現代藝術拍賣史最高紀錄,奧地利藝術家Gustav Klimt克林姆天價畫作見證了歷史洪流,背後的故事比畫本身還精彩!
藝術家 Gustav Klimt 的《Portrait of Elisabeth Lederer》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驚人的 2.364 億美元成交,震撼全球藝術圈。這幅罕見的全身肖像不只是美麗的藝術品:畫中融入東方圖騰的華麗長袍與細膩色彩,映照出維也納黃金時代的奢華與名門氣息。從榮華到浩劫,從私人收藏到國際拍賣,更精彩的是畫背後藏著二戰時期為求生存而編織的驚人謊言。
Klimt名畫逾2億美元成交 打破現代藝術拍賣史最高紀錄
Photo from Sotheby's
2025 年 11 月的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克林姆的《Portrait of Elisabeth Lederer》以 2.364 億美元成交。這個數字讓它成為史上第二高價的藝術品,僅次於達文西那幅的《Salvator Mundi》。整場競標持續了 20分 鐘,六位買家輪番出價,最終以2.05億美元(未含佣金)標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這幅畫來自雅詩蘭黛集團繼承人 Leonard Lauder 的私人收藏,他在今年六月以 92 歲高齡辭世,留下了這批珍貴藝術品。但比起這些拍賣數字,這幅畫真正動人的地方,其實藏在它背後那段關於生存與謊言的故事裡。
罕見全身肖像:東方意象中的維也納名媛
Photo from Sotheby's
這幅畫創作於 1914 年至 1916 年,畫布高達六英尺(約 180 公分),幾乎與真人等高,畫中主角是年僅20歲的 Elisabeth Lederer,出身維也納顯赫的工業富豪之家,由藝術家 Gustav Klimt 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完成這幅畫,甚至傳說 Lederer 家族的母親實在等不及了,直接衝進工作室把畫「搶」走才算完工。更難得的是,克林姆特完整刻畫人物全身的肖像畫極為稀少,如今僅有區區兩幅仍藏於私人手中。如此稀世之作,難怪能引發收藏家們趨之若鶩、為之瘋狂。
美麗背後的權力密碼
Photo from Sotheby's
畫中的 Elisabeth 穿著一襲華麗長袍,乍看之下只覺得美麗動人,但仔細端詳那些細節,你會發現兩條淺藍色的龍從波浪中浮現,這可不是普通裝飾,那是中國帝王圖騰。長袍上綠意流轉、金紋點綴,帶有濃郁的東方圖騰風情,讓這位歐洲名媛平添一絲神祕高貴的氣息。畫作背景融入東方元素與豐富色彩,從類中國玉璧般的綠白圓形,到類似東方陶瓷紋樣的裝飾,與人物華麗的服飾交相輝映,營造出夢幻而雍容的氛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評論家表示 Klimt 雖然喜歡在作品中加入東方元素,但在肖像畫裡使用代表皇權的龍紋,這幅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為什麼?因為畫中女子的家族地位,真的就像皇室般尊貴。這種刻意的視覺隱喻,讓整幅畫充滿了權力、財富與優雅的氣息,彷彿在告訴世人:她,就是維也納黃金時代的公主。
維也納第二豪門,Klimt的頭號粉絲
Photo from The Art Newspaper
畫布上的 Elisabeth 雍容華貴,正是 Lederer 家族昔日榮華的寫照,這個家族究竟有多有錢?他們是當時維也納第二富有的家族,靠著釀酒廠與食品加工業累積驚人財富,僅次於赫赫有名的 Rothschilds 家族。但這家人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Serena Lederer 是推動家族藝術收藏的靈魂人物,設計師 Josef Hoffmann 甚至稱她為「維也納最會穿衣服的女人」。
Photo from The Art Newspaper
這家族不只有錢,還超級懂藝術品味,是藝術幾 Klimt 最忠實的支持者。Klimt 不僅經常受邀到 Lederer 家中共進午餐或晚餐,參加他們舉辦的沙龍聚會。家族還委託他為 Elisabeth 繪製肖像,Klimt 更早在 1899 年就為她的母親 Serena 繪畫,後來連她祖母 Charlotte Pulitzer 也成了他的創作主題,每一幅都是精心之作。畫中的 Elisabeth 當時才二十多歲,年輕、驕傲、眼神閃爍著自信光芒。她擁有一切:財富、美貌、地位,還有全維也納最頂尖藝術家為她量身打造的肖像。那個時代的維也納,正處於文化與藝術最燦爛的黃金年代,Lederer 家族就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那群人。但誰能想到,這樣的好日子即將迎來毀滅性的崩塌?
當納粹來敲門:假稱「Klimt之女」為生存
Photo from Sotheby's
1938年,納粹吞併奧地利,Elisabeth 的人生從此變調。父親 August 早在兩年前過世,母親 Serena 被迫逃往布達佩斯,家族的藝術收藏被納粹一件件掠奪,她孤身一人留在維也納,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讓她隨時可能被送進集中營。於是她想出了一個大膽到近乎瘋狂的計策,聲稱自己是 Klimt 的「私生女」。那位在1918年就已經去世、非猶太裔的大藝術家 Klimt,被她拉出來當「親生父親」。
Photo from The Art Newspaper
這聽起來荒謬至極,但 Klimt 生前風流成性的名聲,加上他對繪製 Elisabeth 肖像的執著態度,似乎都讓這個謊言有了幾分可信度。更驚人的是,她的母親 Serena 為了救女兒,竟然簽署了宣誓書,證明 Klimt 才是 Elisabeth 的生父。所幸在一名納粹高官的暗中協助下,這個彌天大謊最終奏效了,納粹當局發給她一份文件,承認她是 Klimt 的後裔,讓她得以在維也納安然度過戰爭歲月,直到 1944 年去世。一場關於「父親」的謊言,竟真真切切地挽救了她的生命。這出荒誕卻真實的人間劇,給畫中端莊的 Elisabeth 平添一抹滄桑色彩。
畫作背後的戰爭記憶
Photo from IG@metmuseum
戰後,這幅畫於 1948 年發還給 Elisabeth 的弟弟 Erich Lederer,成為家族昔日榮光的最後見證:那張曾經高貴的年輕面孔,默默記錄著家族從巔峰墜入深淵的歷史裂痕,榮華與浩劫在畫中無聲交錯。1983 年,Erich 將畫作賣給紐約藝商 Serge Sabarsky。兩年後,雅詩蘭黛集團繼承人 Leonard Lauder 以私下交易從 Sabarsky 那裡收購這幅畫。多年來,Lauder 將它視作核心藏品之一,偶爾借給博物館展覽,但始終留在自己最私密的空間。
Photo from Sotheby's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對 Lauder 而言,畫中延展的長袍、微妙的東方符號,以及那似乎破繭而出的少女身形,不僅展示 Klimt 的高超技藝,更象徵生存、智慧與重生。這幅畫曾拯救了 Elisabeth 的性命,也承載了家族的榮華與浩劫,連接過去與現在,提醒我們藝術不只是裝飾,更是生命的見證與記憶的守護。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