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不是也陪你熬過無數個深夜?Lofi Girl宣布畢業卻只是在打盹,網絡孤獨症的溫柔解方從她開始

她是不是也陪你熬過無數個深夜?Lofi Girl宣布畢業卻只是在打盹,網絡孤獨症的溫柔解方從她開始

Celebrities News
By Roxanne on 07 Aug 2025
Digital Editor
POPLADY時尚編輯 負責時尚、美妝、珠寶、生活、美食、影劇、文化潮流 Color my life with chaos of trouble. roxanne.lee@poplady-mag.com

她不是你真正認識的人,卻可能比你任何朋友都更了解你凌晨三點的樣子。那個一直坐在書桌前、綠色毛衣、馬尾垂肩、戴上耳機的動畫少女  Lofi Girl,是全世界最忙也最靜的網紅。八年來,她沒說一句話,卻讓上千萬人聽她播音樂;她不出門、不開箱、不穿搭,卻擁有百萬粉絲。而當大家以為她終於「畢業」離開了,結果……居然只是她打了個瞌睡做了場夢?她到底是誰?她怎麼變成網路文化的長青樹?更重要的: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一個從沒真正說過話的女孩?一起來看看,Lofi Girl 怎麼變成我們深夜孤軍奮戰的最佳隊友。

目錄

你是不是也陪她熬過無數個深夜?

Lofi Girl 坐在她的書桌前,身邊的貓咪懶洋洋地窩在窗台上。Photo from IG@lofigirl

夜深了,房間裡的檯燈灑下暖黃的光暈,窗外偶爾傳來車流低語,耳機裡流淌著輕柔的 lo-fi 節拍,像老朋友一樣熟悉。螢幕上,Lofi Girl 坐在她的書桌前,身邊的貓咪懶洋洋地窩在窗台上。

這是 YouTube 頻道 ChilledCow 的「lofi hip hop radio - beats to relax/study to」,一個陪伴無數人度過考試、加班和失眠夜晚的直播,像是為每個孤單靈魂點亮的燈塔。

畢業啦!還是睡一覺就好?

7月30日,Lofi Girl 換上學士服,手持寫著「The End」的筆電,戴上畢業帽Photo from IG@lofigirl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7月30日,Lofi Girl 換上學士服,手持寫著「The End」的筆電,戴上畢業帽,一邊關掉鍵盤螢幕、一邊無奈地說:「I don’t know what I learned, but I’m done learning.」(我不知道我學到什麼,但我都結束了。)宣布畢業了!這一刻,粉絲們既感動又不捨,好像自己的青春也跟著她畫下句點,甚至有人敲碗喊著「上班版直播快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但接著直播畫面一轉,螢幕上的她反而揉揉眼,打着呵欠,輕聲說:「hey so i’m going to take a quick nap if that’s okay」。原來,說她畢業,頂多只是她在直播場景裡打盹夢見的自己畢業,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美夢,音樂從沒停,直播則依舊在線。

原來,說她畢業,頂多只是她在直播場景裡打盹夢見的自己畢業Photo from IG@lofigirl

這一創意事件不僅展現了頻道的幽默感,還通過簡單的敘事手法強化了她的角色魅力,讓觀眾感受到與她的共同成長。

以宮崎駿靈魂注入:她怎麼從「帷幕裡女孩」變身百萬網紅?

Lofi Girl 的故事始於2015年,法國創作者 Dimitri 創辦 ChilledCow,想為熬夜奮戰的人提供一塊音樂淨土Photo from IG@lofigirl

Lofi Girl 的故事始於2015年,法國創作者 Dimitri 創辦 ChilledCow 頻道,想為熬夜奮戰的人提供一塊音樂淨土。2017 年,他的 24 小時 lo-fi 直播意外爆紅,卻因最初使用吉卜力動畫《心之谷》月島雫的片段作為背景,遭到版權下架。

由哥倫比亞藝術家 Juan Pablo Machado繪製Photo from IG@lofigirl

為了解套,也為了留下這份氣氛,他決定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女孩,一個不需要語言便能傳遞情緒的角色。創作者 Dimitri 發起徵件,希望有藝術家能重塑「宮崎駿風格、專注寫作業的女孩」,最終由哥倫比亞藝術家 Juan Pablo Machado 接下這個任務。Machado當時還在法國里昂的藝術學校,對 lo-fi 音樂一知半解,卻被這概念點燃靈感。他試過女孩躺著看書、日夜場景切換的版本,但動畫成本太高,只能忍痛放棄。

他以里昂 Croix-Rousse 區的街景為窗外背景,畫出一個簡單卻溫暖的場景Photo from IG@lofigirl

最終,他以法國里昂 Croix-Rousse 區的街景為窗外背景,畫出一個簡單卻溫暖的場景:女孩伏案書寫,貓咪在旁打盹。這幅畫面融合了宮崎駿般的柔美筆觸與清冷韻味,卻又帶著屬於網絡時代的親切感。

Lofi Girl 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全球千萬人深夜裡共同分享的一段安靜時光Photo from IG@lofigirl

Lofi Girl 自 2018 年 3 月正式亮相,不只是解決了一場版權危機,更成就了一個跨越語言、文化與時區的現代神話。Lofi Girl 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全球千萬人深夜裡共同分享的一段安靜時光,你心中那間不關燈的房間,或許就是她的投影。

危機如何讓她的粉絲更團結?

Lofi Girl 的直播並非一帆風順,2017 年的版權風波只是開始Photo from IG@lofigirl

Lofi Girl 的直播並非一帆風順,2017 年的版權風波只是開始,2020 年直播無故被刪,13,000 小時的紀錄化為烏有;2022 年,駭客惡意檢舉侵權,8 億觀看的影片一度消失。粉絲們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抗議浪潮,迫使 YouTube 迅速恢復直播,這份「革命情感」證明了她的影響力。

如何從直播框走進潮流文化?

她的 IG 帳號至今也擁有 127 萬粉絲,分享日常點滴、迷因梗圖Photo from IG@lofigirl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2023年 Lofi Girl 不再只是窗邊的女孩,開始走出直播框:拍攝《Snowman》的MV、與粉絲玩互動遊戲、甚至有了 Synthwave Boy 這位愛打電動的好朋友。她的 IG 帳號至今也擁有 127 萬粉絲,分享日常點滴、迷因梗圖,還會甩出幾句幽默的精神喊話,像是你身邊那個陪你熬夜讀書的開朗同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她的 lo-fi 美學滲透進時尚與數位收藏品領域,她的形象被無數迷因、cosplay 和粉絲創作放大,甚至出現在政治競選的惡搞影片中,如 2019 年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的「boriswave」模仿。這種跨界的靈活性,讓她從單一的直播角色,蛻變為一個代表放鬆與專注的生活方式 Icon。頻道後方演變成唱片公司、推出實體商品、甚至與 Lego、Chess.com、Fortnite 合作,從畫面走入更多真實世界設計合作,讓這位虛擬女孩變得更「有形」也更具文化擴張力。

為何她如此吸引人?

Lofi Girl 的成功,其實是一場社群共創的文化實驗。觀眾評論欄不只是聊天區,更像一座虛擬咖啡廳Photo from IG@lofigirl

她陪伴無數人從家中遠距工作、孤單唸書,那份熟悉感迅速擴散成一種集體記憶Photo from IG@lofigirl

擬社交關係的心理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網絡文化與她如何共舞?

她存在的意義,不只是播放音樂,更是網絡文化中一種「質感保持者」Photo from IG@lofigirl

如今的 lo-fi 音樂市場正在被 AI 內容逐漸淹沒:成千上萬的直播使用程式自動生成,旋律反覆、留言像機器人對話,失去了人味與真實連結 。Lofi Girl,官方堅持使用人類曲風與設計,本身就是一場文化反旗:她代表的不是自動產出,而是一種「人職人心」的創造力,對抗 AI 泛濫的無感視覺與無靈魂旋律。

她存在的意義,不只是播放音樂,更是網絡文化中一種「質感保持者」Photo from IG@lofigirl

她存在的意義,不只是播放音樂,更是網絡文化中一種「質感保持者」,讓你知道「這背後真的有人在用心做」。在這樣的時代,她與真實人聲、真實創作者形成了一種雙向共生:她是流量入口,也是藝術精神的載體,社群回饋又反過來鞏固她的象徵性。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虛擬的「學伴」?網絡孤獨症的溫柔解方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fi Girl(@lofigirl)分享的貼文

這種虛擬陪伴的需求,其實反映了現代社會一個深層的心理現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連結,卻也更加孤獨。社交媒體讓我們能夠瞬間接觸到全世界,但真正的深度陪伴卻變得稀缺。Lofi Girl 填補了這個空隙,她提供的不是刺激的娛樂,而是安穩的存在感,一種無需回應、無需表演的純粹陪伴。

你也是 Lofi Girl 的忠實粉絲嗎?Photo from IG@lofigirl

你也是 Lofi Girl 的忠實粉絲嗎?她陪伴你度過了哪些重要的學習時光?

追蹤我們的 IG poplady.mag

訂閱 POPLADY 的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