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街邊香氛店成為Z世代新寵?從Le Labo的韓屋禪境到Diptyque的童話世界,這份「氣味旅行」地圖請直接存下
為什麼香氛品牌在全球瘋開街邊香氛店?不只是買香水那麼簡單,這已經變成一場五感體驗儀式感。從 Le Labo 的禪意韓屋,到 Jo Malone 在英倫街頭的優雅空間,每一家店都像是一座城市故事的味道地標。Z 世代不只愛香味,他們愛的是故事、儀式感,還有那份與自我對話的深刻體驗,一次城市記憶的探索。
Photo from Le Labo
街邊香氛店為何席捲全球?
Photo from Jo Malone London
小眾香氛品牌不再躲在百貨裡,而是紛紛於城市地標區開設街邊店,品牌們也捕捉到 Z 世代對「感官與自我」交織的追求:香氣不只是噴霧,而是一種身份宣言、一種個人風格的延伸。這群人追求故事、手作、場域感,喜歡透過嗅覺擴張社群語言與文化共鳴。品牌懂得設計出與城市記憶、建築氛圍共振的空間,他們來不是為買一瓶香水,而是體驗一段情境、一次與自我對話的儀式。
Z世代如何被香氛圈粉?
嗅覺行銷 vs. 五感體驗零售
Photo from Le Labo
你以為街邊香氛店只是賣香水?錯!它其實是嗅覺行銷(Scent Marketing)的極致化版本。品牌精準調控空間香氣濃度,搭配精心挑選的音樂、燈光、材質設計,讓人走進去就像誤闖一場五感秀,人潮不知不覺被誘留住。
Photo from Le Labo
Photo from Tamburins
Photo from Tamburins
在這種多感官體驗零售模式裡,香氣、視覺、觸感互為主角,營造出的「場域記憶」比品名更深刻。研究指出,70% 的 Z 世代相信香味能代表身分認同,香氣場景比單純商品更具吸引力。這種沉浸式設計讓消費者不是「來逛香水」,而是「來體驗一段味道旅程」。
Z世代的價值觀與消費形式轉變
Photo from Le Labo
根據調查,73% 的 Z 世代每周至少用三次香氛,他們熱衷打造「香氛衣櫃」,從清新柑橘到濃郁木質調,隨心情切換。他們偏愛小眾品牌,像Le Labo 的 AnOther 13 或 10X 的獨特調香,因為這些香氣有故事、有態度。
Photo from Tamburins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社群媒體更是推手,TikTok 上的「PerfumeTok」讓試香影片瘋傳,Instagram 的打卡照讓街邊店變身網紅地標。加上街邊店的輕鬆氛圍與不定期 DIY 體驗,完美契合消費族群對個性化與真實感的追求,徹底改變了香氛市場的遊戲規則。
品牌策略與市場結構變革
Photo from Le Labo
小眾香水品牌(niche perfume)不再只能靠線上口碑,紛紛親自進駐街區,打造概念店,用故事和空間氛圍連接消費者。
Photo from Le Labo
在這類品牌中,2025 年全球小眾香氛市場規模達 54 億美元,預估 2033 年將成長至約 81 億,年複合成長率近 14% 。核心策略是「品質、匠心、限量、敘事」,賣的是手作感與真實背景,也正因此打動 Z 世代。他們不想要千篇一律的香水瓶,而是願意為一段記憶、一方香調買單。
科技與永續:香氛行業下一波
未來香水店不只靠嗅覺,也大量融入 AI、AR 等科技。品牌用 AI 推薦香調、設計個人化配方,甚至店內有互動裝置讓人模擬香氣搭配心情或星座,為 Z 世代量身打造。而固體香膏、旅行組、可重複裝填的環保包裝更符合他們節能減碳、包裝減塑的價值觀 。香氛線上互動與 AR 體驗也成為 2025 年趨勢重點,品牌若能結合情感敘事與科技介入,即能讓香水不只是商品,而是日常儀式的一部分 。
文化共振與城市敘事結構
Photo from Jo Malone
街邊香氛店多選擇具有歷史或文化感的重要建築開店,例如 Jo Malone 進駐台北大稻埕老屋、Le Labo 在韓屋村打造嗅覺禪意小院,這種選址策略讓香氛店彷彿城市深度探險的存點。
Photo from Byredo
Photo from Byredo
這種「場域+香氣」的結合,不只是購物,是進入一段文化脈絡,重構歷史記憶與味道的聯結。對 Z 世代來說,他們渴望旅程、文青、在地故事,而香氛店正好成了社群打卡地標、城市文學散步地圖,而他們透過香味把自己融入這段城市敘事。
全球必訪香氛店
Le Labo 首爾韓屋「Seoul Lab」|慢香哲學的東方禪境
地址:首爾市鐘路區北村路5나길5
Photo from Le Labo
Photo from Le Labo
Photo from Le Labo
Photo from Le Labo
藏身北村韓屋,Le Labo 將其「慢香哲學」帶入傳統木瓦屋中,不追快,而是透過兩棟韓屋空間結合韓紙、麻布裝飾,打造一處宛如禪修的香氣庵。訪客可在古色茶庭裡品香飲、一邊感受四季光影變幻。這裡不是快買場,而是一場時空交錯的嗅覺靜修,是 Le Labo 城市限定理念與文化沉澱的結晶。
香氛推薦:Le Labo Osmanthus 19
Photo from Le Labo
Photo from Le Labo
Le Labo 京都限定的金木犀香氣 「Osmanthus 19」在直營店與官網同步開賣,不用飛京都也能把秋日香氛收入囊中。 這瓶香水,像是一首寫在秋風中的俳句:前調是檀香與薰衣草的煙燻與柔和,過渡到中調那一抹濃郁而優雅的金木犀,就像京都祇園巷弄裡彌漫的幽香;尾香則揉進木質與樹脂感,傳統與現代和諧重疊,散發出一種靜謐卻難忘的氣息。 尺寸選擇從 15 ml(¥22,660)到 100 ml(¥73,700)都有,喜歡試香的人還能先入手 1.5 ml 的 Discovery 噴頭瓶,或整組 City Exclusive 香氛迷你禮盒做收藏。
Byredo 巴塞隆納店|畫廊的歷史空間
Photo from Byredo
Photo from Byredo
Photo from Byredo
Photo from Byredo
Photo from Byredo
地址:Carrer del Consell de Cent, 349 Barcelona, CT, 08007 Spain
Byredo 開設了全新概念店,將這座曾經是 Sala Dalmau 畫廊的歷史空間,將綠色室內空間轉化為一場嗅覺與視覺交織的感官盛宴。一樓開放式的香氛展示區,產品以簡約的陳列方式呈現,營造出如同藝術畫廊般的氛圍。二樓則專為高端顧客設計,設有化妝品專區、家居香氛、藝術品及珠寶等精緻商品,打造出一個奢華的私人空間。
香氛推薦: Byredo Absolu 濃香系列
Photo from Byredo
Byredo於2025年秋季推出了兩款全新「Absolu」濃香系列,將其經典香氛進行升級,賦予更深邃的層次與煙燻感。
Photo from Byredo
「Bal d’Afrique Absolu」,靈感來自創辦人Ben Gorham對非洲的深厚情感。這款香氛融合了佛手柑、檸檬與黑醋栗的清新前調,隨後過渡到焦糖、麝香與紫羅蘭的甜美心調,最後以雪松、岩蘇木與黑琥珀的木質基調收尾,呈現出一種既明亮又深邃的對比感。
Photo from Byredo
另一款是「Rose of No Man’s Land Absolu」,致敬在困境中綻放的堅強玫瑰。這款香氛以藏紅花、黑醋栗與粉紅胡椒的辛香前調開場,隨後是黑覆盆子、牡丹與三種玫瑰的花香心調,最後以紙莎草、黑廣藿香與琥珀的煙燻基調收尾,展現出一種華麗而堅韌的氣息。
Photo from Byredo
兩款香氛的瓶身設計均採用日本傳統的燒杉技法(Yakisugi)作為靈感,瓶蓋表面呈現出獨特的紋理,象徵著深邃與轉變。瓶身的玻璃曲線簡潔優雅,搭配銀金色的噴霧器,展現出工藝與現代感的完美融合。
Tamburins 首爾聖水洞旗艦店|韓式未來主義的前衛實驗室
地址:8, Yeonmujang 5-gil, Seongdong-gu, Seoul
Photo from Tamburins
Photo from Tamburins
位於活力十足的聖水洞區,Tamburins 將店面視為未來美學實驗室:地下場域以混凝土格柵、大型玻璃盒和極簡佈置,構築「解構主義」空間,廣場光影與香氛交織。不只是售香,更像觀念裝置,呈現前衛、純粹的視覺與嗅覺對話,讓 Z 世代忠實粉絲視其為潮流聖地。
香氛推薦:Tamburins Blue Hinoki
Photo from Tamburins
這個夏天釋出一股海風浪潮全新系列 「Blue Hinoki(藍色檜木)」主打香氣是一棵漂流在藍波中的檜木,如同風切海面的詩篇,前調以松油與佛手柑跳出清爽開場,中段是檜木與海水清澈視線共舞,尾韻伴隨橄欖樹脂與木質香,涼感與沉穩並存。
Photo from Tamburins
Photo from Tamburins
其中圓潤蛋型香水瓶設計特別抓目光,仿佛隨時能在你掌心召喚出一抹海邊沙灘;14ml 的「Egg Perfume Blue Hinoki」限量在 渋谷旗艦店推出,還有夏日風格的藤編香瓶套,讓香氛也成為隨身配件之一。
Photo from Tamburins
Photo from Tamburins
首次推出的香氛除臭膏(Perfume Deodorant),添加冷感配方,質地乾爽不黏膩,帶來持久「清新藍檜木」感,完全是夏日清涼救星
Santa Maria Novella 佛羅倫斯藥房|八百年歷史的嗅覺博物館
地址:Via della Scala, 16, 50123 Firenze FI, Italy
Photo from Santa Maria Novella
Photo from Santa Maria Novella
這是世界最古老的香氛製造地之一,源於修道院的中世草本療癒傳統,1542 年正式對外開放,1612 年以「Officina Profumo‑Farmaceutica」命名。Santa Maria Novella 店鋪座落於歷史建築內,有大理石地板、壁畫聖堂、手工陶瓷罐,以及古老蒸餾器具展示。香氣飄散之間,宛如穿梭於 800 年的歷史軸線,讓你感受義式工藝與文藝復興的華麗與靈魂。
香氛推薦:I Giardini Medicei 麥地奇花園系列淡香精「麥地奇琥珀」
Photo from Santa Maria Novella
AMBRA 麥地奇琥珀前調以佛手柑輕柔展開,如晨光灑落佛羅倫斯古園,溫潤不酸。中調是琥珀與沒藥交織的暖意,彷彿壁爐邊微光跳動,讓人安心沉靜。廣藿香與檀香木構築出東方氣息的深邃尾韻,層次分明、典雅而內斂。整體香氣如金色光影落在舊城牆上,柔軟、包覆,既有溫度也有重量。
香氛推薦:I Giardini Medicei 麥地奇花園系列淡香精「麥地奇焚香」
Photo from Santa Maria Novella
INCENSO 麥地奇焚香前調由小荳蔻與粉紅胡椒編織出的乾燥辛香,如午夜微光中跳動的火焰,低調卻鮮明。然後焚香味悄悄升起,煙霧般在空氣裡流動,帶來宛如古廟深處的神秘淨化感。中段的 莎草散出幽幽草本香,像古籍泛黃的頁碼,在耳畔低語品牌近七百年的傳奇;尾調的 香根草穩重入地,它不張揚,卻像大地根系般懷抱整個香氣結構,使其兼具力量與柔情。
Diptyque 首爾聖水區店|如童話般迷人的香氛世界
地址:20-1, Yeonmujang-gil, 04781, Seoul
Photo from Diptyque
在首爾最時尚的聖水區,Diptyque 開設了其在韓國的第二家精品店,將法式浪漫與現代美學完美融合。這家店的設計靈感源自經典故事《傑克與魔豆》,空間被巧妙地分為兩個區域,將傳統的奧斯曼式雕花與韓國極簡主義的生漿混凝土牆面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夢幻與現實交織的氛圍。
Photo from Diptyque
Photo from Diptyque
店內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法國工藝大師 La Forge Robert 精心打造的巨大鐵藝魔豆藤,藤蔓以 Diptyque 經典的無花果蠟燭色調綠色塗裝,蔓延至天花板,彷彿將整個空間包裹在魔法的氛圍中。藤蔓上點綴著發光的花苞,營造出一種既神秘又溫暖的感覺,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奇幻的森林中。這個獨特的設計不僅吸引了路人的目光,也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Photo from Diptyque
此外,店內還提供專屬的個性化服務,包括皮革包包的壓印服務和絲質包裝,讓每一份禮物都充滿獨特的心意。無論是香氛愛好者還是設計愛好者,都能在這個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美好。
香氛推薦:Diptyque「Fleur de Peau」系列
Photo from Diptyque
Photo from Diptyque
Diptyque 於 2025 年秋季推出的「Fleur de Peau」系列,靈感源自於古希臘神話中愛神 Eros 與心靈女神 Psyche 之間的純愛故事,為香氛愛好者帶來了一場感官的浪漫盛宴。香氛以溫柔的白麝香為基調,融合了細緻的鳶尾花與棉花般的麝香,並點綴著微妙的琥珀香與粉紅胡椒,營造出一種如同肌膚般柔和的香氣。
Jo Malone London倫敦總部|英式經典的溫柔力量
地址:101 Regent St., London W1B 4EZ, United Kingdom
Photo from Jo Malone London
位於攝政街的這棟喬治王朝時期建築,就是 Jo Malone London 的精神故鄉。Townhouse 不只是一間香水店,更像是一座英式生活美學的私人博物館。推開那扇經典的英式大門,立刻被那種溫文爾雅卻不失現代感的氛圍所包圍。從手工木質櫥櫃到復古英式沙發,從下午茶瓷器到精裝典籍,所有元素都在為香氛體驗營造最完美的背景。你可以在這裡參與各種工作坊和品香活動,感受那種純正的英式優雅與儀式感。
香氛推薦:Jo Malone London 覆盆莓奶霜冰淇淋香水(Raspberry Ripple Cologne)
靈感來自英式經典冰品 Raspberry Ripple,帶你重返英倫海岸的日光與童年回憶。在陽光燦爛的碼頭漫步時,紅醋栗與覆盆莓交織的酸甜果香在皮膚上融化,白麝香則為整體帶出奶霜柔軟質感,宛如咬下一口清爽又濃郁的莓果冰淇淋。
香氛推薦:Jo Malone London 鼠尾草與海鹽香水(Wood Sage & Sea Salt Cologne)
限量版的 鼠尾草與海鹽香水換上沁藍包裝、綴以藍色蝴蝶結,宛如海崖上的輕風與浪花香氣:黃葵籽帶出大地氣息,海鹽氣息清新透亮,鼠尾草則為基調添上一抹草本溫柔,彷佛夏日下午漫步海灘的自在與清涼。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Jo Malone London、Diptyque、Santa Maria Novella、Le Labo、Byr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