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路上只想當個透明人!為什麼現在人人都「只按讚不發文」?
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我們習慣了人人皆是創作者與發聲者的社群媒體生態。然而,一個新的現象正在悄然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選擇「潛水」(Lurking),他們依然每天滑手機、沉浸於網路世界,但僅止於「看」,不再發表任何內容,也不再渴望被看見。這種「只看不發文」的行為,不僅是網路行為模式的轉變,更折射出當代社會心理與社群文化深層的變化。
什麼是「潛水」?從邊緣到主流的網路行為
Photo from IG@katarinabluu
「潛水」(Lurking)一詞在網路用語中由來已久,最初指在論壇或社群中註冊後甚少發言,有如潛隱水底的用戶。過去,潛水者常被視為是「搭便車」或「被動參與」的一群。但在當前的社群媒體環境中,「潛水」的內涵已經擴展,它代表著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選擇:持續消費內容,但拒絕生產內容或參與公開互動。
Photo from IG@imwinter
這股「潛水潮」之所以成為新現象,是因為它不再是少數人的行為,而是逐漸轉化為多數使用者在面對龐大社群壓力後的集體反思與退場機制。
為什麼我們寧願「潛水」?5個扎心原因
這種從「分享熱情」到「觀看冷靜」的轉變,背後其實藏著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焦慮與疲憊。
1. 社交表演,實在太累了!
Photo from IG@lalalalisa_m
還記得以前發文,要選濾鏡、找角度、配文案,只為了讓生活看起來「比實際上更美好」嗎?這種精心策劃的內容,我們稱之為「社交表演」。但現在累了!厭倦了為了迎合演算法或別人的眼光而活。發一篇文,就像把自己的生活擺上展示架,等著被評頭論足。潛水,就是一種最徹底的「下戲」,我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只是個在台下舒服吃爆米花的觀眾。
2. 「社群恐懼症」:發文像是在走鋼索
Photo from IG@jennierubyjane
現在的網路環境,對發言者極不友善。一句無心的話、一張照片的小失誤,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引來陌生人排山倒海的批評,甚至成為網路公審的對象。這種「獵巫」文化,讓發文的風險成本高到嚇人。對於多數人來說,沒有任何一則貼文,值得冒著被罵、被肉搜、被「炎上」的風險。沉默,是我們對抗網路暴力的最直接、最明智的防禦。
3. 越看越焦慮的「人生對比」遊戲
Photo from IG@lalalalisa_m
當我們滑著手機,看到朋友升職、結婚、環遊世界,雖然嘴上說恭喜,但內心難免會冒出一句:「為什麼我的生活這麼普通?」
Photo from IG@for_everyoung10
社群媒體就是一個「人生高光時刻」的集中營。潛水者雖然沒發文,但他們持續消費這些內容。這種被動觀看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焦慮感,因為他們總是用自己真實、平淡的日常,去對比別人精心包裝的完美劇本。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選擇「看」,因為這是了解世界、了解朋友近況的唯一窗口。
4. 懶得經營,只想圖個清靜
Photo from IG@imwinter
發文後的善後工作也讓人心煩:要回覆留言、處理按讚的人情壓力、還要擔心老闆或長輩會不會看到。潛水,就是把複雜的網路社交極簡化。我只想當個安靜的訊息接收者,不必費心經營人設,不必維護關係。我只是來看看今天有什麼新鮮事,看完就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5. 訊息太多,我們選擇隱形來過濾
Photo from IG@_yujin_an
當所有人都急著發聲時,內容的價值反而被稀釋了。與其在海量資訊中發出微弱的聲音,不如安靜吸收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潛水者並非不在意互動,他們只是把互動的方式從公開發文轉向了更私密、更精準的渠道(例如私訊、小群組)。他們只是把公開社群,當成一個巨大的新聞資訊站或櫥窗,看完就關。
這股「潛水潮」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自由。它讓我們意識到,生活的美好,不一定要被鏡頭記錄下來;人生的價值,不需要用按讚數來證明。你的手機裡,或許也住著一個喜歡安靜潛水的「透明人」吧? 別擔心,這很正常,這是我們在數位時代,為自己找到的生存之道。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katarinabluu、IG@imwinter、IG@jennierubyjane、IG@lalalalisa_m、IG@for_everyoung10、IG@_yujin_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