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你在說誰,但我們都假裝不知道!歐美年輕人最愛流行語「Oomf」,社群媒體上心照不宣的代稱文化
「你今天看到Oomf發的那則限時動態了嗎?」「天啊,Oomf真的太懂我了!」這些對話,你是否曾經在社群媒體上見過,甚至自己也曾使用過?「Oomf」,這個看似簡短的縮寫,就像網路世界裡的一層薄霧,指涉著某個「我的追蹤者」或「我的朋友」,卻又刻意地隱藏了具體的身份。它究竟是如何在我們的數位生活中扎根,又承載了哪些微妙的情感與社交意涵呢?
Oomf的意思?為什麼要用Oomf?
Photo from pexels
從字面上來看,Oomf是「one of my followers」或「one of my friends」的縮寫。而這種匿名性並非隨機選擇,而是基於多種考量。首先,它能有效地保護被提及者的隱私。在社群媒體這個半公開的場域,並非所有互動都適合公開點名,使用Oomf可以避免將他人的資訊暴露在不必要的目光之下。例如,分享一位朋友的尷尬趣事,若直接點名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適,而使用Oomf則能更委婉地分享,既滿足了分享欲,又照顧了朋友的感受。
試探性的表達,保留進退的空間
Photo from pexels
其次,Oomf的使用往往帶有一層曖昧的色彩,尤其是在情感表達方面。當使用者對某位追蹤者產生好感或欽佩時,使用Oomf可以作為一種試探性的表達,既傳遞了情感,又保留了進退的空間。例如,一句「Oomf今天分享的音樂品味真好」,既表達了讚賞,又讓那位「Oomf」有機會自行領會,而發文者則無需承擔直接表白的壓力。
一種簡便的代稱
Photo from pexels
此外,Oomf也經常被用作一種簡便的代稱,特別是在需要快速溝通或在字數限制的平台(如早期的Twitter)上,又或是TikTok這種短影音快速平台,相較於每次都完整地寫出「我的一個追蹤者」或描述具體是哪位朋友,Oomf無疑更為高效。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位符合條件的人,具體是誰則取決於上下文和讀者的理解。例如,「Oomf 推薦了一家超好吃的餐廳」這句話,對於發文者的追蹤者來說,可能指向不同的「Oomf」,但並不妨礙信息的傳達。
群體內部交流的暗號
Photo from pexels
更進一步地,在特定的網路社群或粉絲圈中,Oomf的指代可能更加具體,甚至帶有只有內部成員才懂的含義。例如,在一個共同喜愛某位偶像的粉絲群中,「Oomf」可能特指一位以產出特定內容(如繪圖、分析)而聞名的粉絲。這種用法賦予了Oomf更深層次的社群意義,成為群體內部交流的「暗號」。
Photo from pexels
當然,Oom並非總是帶有正面的色彩。在一些語境下,它也可能成為指責、抱怨甚至被動攻擊的工具。解讀Oomf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包括發文的語氣、前後文內容以及發文者的個人風格。
網路社群中的默契與猜測
Photo from pexels
Oomf的流行,也反映了網路社群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似乎在使用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一種「我知道你在說誰,但我們都假裝不知道」的共識。這種心照不宣的互動方式,既維護了表面的和諧,也暗藏著一些不確定性和想像空間。
隨著網路語言的不斷演變,Oomf是否會繼續流行下去,或者會被新的詞彙所取代,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簡短的縮寫,已經在我們的網路交流中留下了一道獨特的印記。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