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也能當股票?億萬收藏家擬將全球最大私人林布蘭收藏份額化IPO上市,讓普通人也能當「名畫股東」

藝術品也能當股票?億萬收藏家擬將全球最大私人林布蘭收藏份額化IPO上市,讓普通人也能當「名畫股東」

Lifestyle Art & Culture
By Roxanne on 05 Oct 2025
Digital Editor
POPLADY時尚編輯 負責時尚、美妝、珠寶、生活、美食、影劇、文化潮流 Color my life with chaos of trouble. roxanne.lee@poplady-mag.com

在金融市場裡,什麼東西都能被「掛牌」嗎?股票有,黃金有,連比特幣都能炒上天,但你想過林布蘭 Rembrandt、維梅爾 Vermeer 這些傳世名畫,也可能變成股市上的代號嗎?美國億萬收藏家 Thomas S. Kaplan 最近就放話,要將他那博物館級的「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打包上市,讓普通人也能當上「名畫股東」。當藝術遇上華爾街,究竟是打開大眾參與的門票,還是讓經典傑作淪為股價漲跌的符號?

目錄

當藝術遇上華爾街,究竟是打開大眾參與的門票,還是讓經典傑作淪為股價漲跌的符號?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藝術品也能當股票?林布蘭的畫作要掛牌上市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EFAF(@tefaf)分享的貼文

億萬富翁托馬斯·卡普蘭(Thomas S. Kaplan)正在醞釀的驚天計畫:他打算把自己珍藏的林布蘭等老大師名畫通通變成股份,在股票市場公開交易。這也意味著,或許在未來,維梅爾(Vermeer)那幅仍在私人手中的稀世畫作《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可能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聖物,而是你投資組合裡的一行代碼 。

名畫股票上市起因源自Kaplan的接班計畫

提出這項計劃的美國億萬收藏家 Thomas S. Kaplan,他耗費近 20 年搜羅上百件 17 世紀名作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提出這項計劃的美國億萬收藏家 Thomas S. Kaplan,他耗費近 20 年搜羅上百件 17 世紀名作,不僅擁有全球最多的私人林布蘭畫作,更藏有超過 250 件藝術瑰寶 ,打造出舉世聞名的Leiden收藏,堪稱荷蘭黃金時代的縮影。過去,這些作品以極其低調的方式,匿名巡迴於羅浮宮、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頂級殿堂,扮演著藝術圈最慷慨的「神秘嘉賓」。然而三個子女對這批古畫興趣缺缺,讓 Kaplan 煩惱未來誰來承接。

搭上先前的 NFT 數位藝術熱潮給了他靈感,既然數位圖片能拆分交易,為什麼大師名畫不能?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搭上先前的 NFT 數位藝術熱潮給了他靈感,既然數位圖片能拆分交易,為什麼大師名畫不能?於是,他決定把「收藏」升級為「資本實驗」 。他相信,名畫的價值不只是拍賣行裡的天價,而是能透過股份延伸到千萬人的手中。Kaplan 認真覺得,讓人們成為小股東,比掛在美術館牆上更能確保大師名字永不被遺忘。

前有基金,後有NFT:這波有何不同?

所謂「碎片化所有權」,與其說是 NFT 的翻版,不如看作一場更大膽的金融實驗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所謂「碎片化所有權」,與其說是 NFT 的翻版,不如看作一場更大膽的金融實驗。簡單來講,就是把一件藝術品「公司化」:先成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LLC)持有該藝術品的法律所有權,再將這家公司的股份切割成無數小單位,對外公開發行。投資人買到的不是那幅畫本身,而是象徵其部分價值的證券。

這套機制的野心,在於走上一條比 NFT 更合規的道路。卡普蘭企圖將藝術品投資納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嚴格規範之下,以公開透明的資訊揭露與正規監管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這套機制的野心,在於走上一條比 NFT 更合規的道路。卡普蘭企圖將藝術品投資納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嚴格規範之下,以公開透明的資訊揭露與正規監管,讓藝術不再只是收藏,而是華爾街規則內的一場投資遊戲。

讓藝術不再只是收藏,而是華爾街規則內的一場投資遊戲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在資金氾濫的年代,他的邏輯是:真正稀缺的頂級藝術品價值終將倍增,而碎片化,正好為這些熱錢打開一扇進入藝術殿堂的門。

買到的不是畫,是曲線?

把名畫拆成股票,表面上讓藝術投資更親民,也引發不少質疑。批評者擔心這舉動只是讓大師傑作淪為股市代號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把名畫拆成股票,表面上讓藝術投資更親民,也引發不少質疑。批評者擔心這舉動只是讓大師傑作淪為股市代號,藝術價值被股價曲線取代。事實上,早在 2011 年前後,中國就曾出現藝術品交易所,讓字畫像股票般買賣,結果因炒作導致價格暴漲暴跌,最後政府喊停。藝術品原本就缺乏流動性,拆股上市後交易雖較方便,但沒有收益的藝術股票能吸引長期投資嗎?

把名畫拆成股票,表面上讓藝術投資更親民,也引發不少質疑。批評者擔心這舉動只是讓大師傑作淪為股市代號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更何況 Kaplan 家族打算保留控股權確保收藏不被拆賣,只維持借展使命。如此一來,小股東手中只是「名畫所有權證書」,既左右不了畫作命運,也無法享有分紅回報。那麼藝術股票的普及究竟是讓更多人分享文化榮耀,還只是看著股價坐雲霄飛車呢?

當名畫變股票,藝術還是藝術嗎?

當名畫變股票,藝術還是藝術嗎?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這項計畫在藝術界與金融界之間劃出一道清晰裂痕。支持者將其視為「藝術民主化」的里程碑,認為它打破了菁英壟斷,讓大眾也能分享文化遺產的價值,甚至為資金吃緊的藝術機構注入新活水。反對者則憂慮藝術徹底商品化。

無論 Kaplan 的實驗成敗與否,都在迫使藝術界思考一個難題:當收藏變成投資、當名畫變成股份,我們還能用什麼眼光看一幅畫?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無論 Kaplan 的實驗成敗與否,都在迫使藝術界思考一個難題:當收藏變成投資、當名畫變成股份,我們還能用什麼眼光看一幅畫?或許未來收藏家與股民的界線將愈加模糊,欣賞名畫也變成一種股東體驗,人們走進美術館,看的是畫,心裡惦記的卻是自家持股的漲跌。

藝術因此觸及更廣大的群眾,林布蘭的名字甚至可能透過市場熱度更加不朽Photo from IG@theleidencollection

藝術因此觸及更廣大的群眾,林布蘭的名字甚至可能透過市場熱度更加不朽;但同時,藝術品的價值會不會被簡化成冰冷數字,被市場情緒牽著鼻子走?當人人關注名畫的市值排行榜,我們是否還能靜下心來,純粹為了一幅畫的美而感動?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theleidencollection

追蹤我們的 IG poplady.mag

訂閱 POPLADY 的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