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每週工作32小時,四天工作制成為主流,歐洲最短工時卻換來最高幸福感,這真是未來職場最佳解嗎?

荷蘭人每週工作32小時,四天工作制成為主流,歐洲最短工時卻換來最高幸福感,這真是未來職場最佳解嗎?

Lifestyle Relationship Art & Culture
By Roxanne on 07 Sep 2025
Digital Editor
POPLADY時尚編輯 負責時尚、美妝、珠寶、生活、美食、影劇、文化潮流 Color my life with chaos of trouble. roxanne.lee@poplady-mag.com

你是否也曾在週三的午後,望著電腦螢幕發呆,心裡偷偷想過:「要是能把工作濃縮到四天,人生會不會更美?」當全球還在討論「四天工作制」是不是天方夜譚,荷蘭人卻早就把這件事過成日常。平均每週工時只有 32.1 小時,他們依舊保持高就業率、高產能,孩子還被評為全球最幸福之一。於是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文化、制度與生活邏輯,讓這個國家在「少工時」與「高生活質感」之間找到平衡?而這樣的模式,又能否複製到其他地方?

目錄

荷蘭人每週工作32小時,四天工作制成為主流,歐洲最短工時卻換來最高幸福感,這真是未來職場最佳解答嗎?Photo from unsplash

一週工作四天,在荷蘭真不是夢

一週工作四天,在荷蘭真不是夢Photo from GettyImages

當全世界都在為工作焦慮、為效率競賽、為生活失衡而苦惱的時候,荷蘭人已經悄悄寫下了另一種生活腳本。每週32.1小時,這個數字看似平凡,卻像是投向傳統工作文化的一顆震撼彈。相較於德國人的35.3小時、法國人的36.1小時,荷蘭人用最短的工時成為歐洲工作效率的典範。這不是偷懶,而是一場關於品質與智慧的精緻實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isit Netherlands(@visitnetherlands)分享的貼文

從阿姆斯特丹的創意工作室到鹿特丹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多雇主發現,當員工不再被時鐘綁架,創意反而如春天的鬱金香般綻放得更加燦爛。誰說拚命工作就要犧牲生活?荷蘭人用行動證明,聰明工作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部分工時文化的累積

難道只是少上一次班、早下班就叫進步?不,這其實是文化的積澱Photo from IG@iamsterdam

難道只是少上一次班、早下班就叫進步?不,這其實是文化的積澱。當年,荷蘭的「一點半收入戶模式(one-and-a-half earner model)」興起,是男性、女性攤進半工時家庭的新面貌。現在,你會看到:「爸爸日(papa day)」這種隨性的育兒安排,讓家務、育兒不再悄悄被女性全包,而是 stylish 地共享。這背後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生活重新排列的文化進化。

效率解密:少工時、高產能,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努力工作」

效率解密:少工時、高產能,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努力工作」Photo from IG@iamsterdam

別以為少上班就拖慢效率,荷蘭人用實際行動打臉了所有質疑者。當其他國家還在用工時長度衡量員工價值時,荷蘭企業已經開始追求「質感經濟學」。想像一下,當員工不再疲憊不堪地坐在辦公桌前發呆,而是帶著充沛精力投入每一個專案,這樣的效率提升難道不比加班文化更有價值嗎?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isit Netherlands(@visitnetherlands)分享的貼文

數據顯示,荷蘭的勞動生產力不降反升,GDP成長依然穩健,失業率維持在歷史低點。這就像是高級訂製服與快時尚的差別:前者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完美,後者只追求快速產出。荷蘭選擇了前者,結果證明,慢工確實能出細活,而且還能創造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幸福背後:找回被工作偷走的時間

幸福背後:找回被工作偷走的時間Photo from unsplash

工時短就只是自由?這背後藏著更深的幸福密碼。把那些被工作擠壓的美好時光,重新放回生活的中心舞台。週三下午的陽光咖啡、與孩子共度的晚餐時光、和愛人在運河邊的漫步,這些原本理所當然的日常,重新成為生活的主角。心理健康問題大幅減少,家庭關係更加和諧,甚至連離婚率都有所下降。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isit Netherlands(@visitnetherlands)分享的貼文

當工作不再佔據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人們有更多空間去經營感情、培養興趣、照顧健康。這種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只是個人的幸福感增加,更是整個社會的正向循環。荷蘭成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絕對不是偶然。

理想與現實的拉鋸:荷蘭模式的隱藏挑戰

理想與現實的拉鋸:荷蘭模式的隱藏挑戰Photo from GettyImages

這樣的模式,是零缺點的完美解方嗎?當然不是。即使是被譽為工作天堂的荷蘭,也有它必須面對的現實考驗。近 60% 的荷蘭女性選擇兼職工作,這個比例是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平均值的三倍,看似給了女性更多彈性,卻也可能讓她們在職場晉升的路上走得更慢。

理想與現實的拉鋸:荷蘭模式的隱藏挑戰Photo from GettyImages

更令人深思的是,荷蘭企業管理層中女性僅占 26.6%,是 OECD 中數一數二低的比例。這種「彈性」是真正的選擇自由,還是隱性的性別分工重現?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isit Netherlands(@visitnetherlands)分享的貼文

更棘手的問題出現在公共服務領域。人口老化將在未來 10 到 15 年達到高峰,導致醫療和教育領域的人手短缺更加嚴重。預估到 2035年,荷蘭將面臨 26.6 萬名照護人員的短缺。

當父母想要壓縮工時陪伴孩子時,卻發現學校和醫院的服務時間無法配合,這種時間上的夾縫讓理想變得複雜Photo from IG@iamsterdam

當父母想要壓縮工時陪伴孩子時,卻發現學校和醫院的服務時間無法配合,這種時間上的夾縫讓理想變得複雜。荷蘭政府正在重新思考:如何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確保社會基本服務不會因此崩潰?這場慢活革命,還需要更多層次的思考和調整。

全球風潮的領頭羊:荷蘭模式能走多遠?

全球風潮的領頭羊:荷蘭模式能走多遠?Photo from unsplash

繼荷蘭之後,比利時、冰島、英國紛紛展開相關實驗,連工作狂文化盛行的東亞國家,也開始思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之道。但這種「荷蘭風」真的能適應所有文化土壤嗎?

每種文化背景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Photo from IG@iamsterdam

每種文化背景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當 AI 和自動化逐漸取代重複性工作時,人類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創意、情感和思考上,而這些恰恰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靈感。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isit Netherlands(@visitnetherlands)分享的貼文

荷蘭模式告訴全世界,未來的工作不是做更多,而是做更好。這場改革才剛開始,但它已經讓我們看見了一種更人性、更永續的工作方式。你準備好迎接這場改變了嗎?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iamsterdam、unsplash、GettyImages

追蹤我們的 IG poplady.mag

訂閱 POPLADY 的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