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ma上市首日創IPO新紀錄:33歲創辦人Dylan Field從矽谷輟學生身家狂飆66億,他怎麼怎麼用10萬美金改寫設計界
Figma 是一款完全基於瀏覽器的設計工具,讓設計師能即時協作,不用擔心檔案版本混亂或傳來傳去的煩惱。它像 Google 文件一樣,支援多人同時編輯,讓設計流程更流暢、更高效。這個改變設計產業遊戲規則的平台,是怎麼誕生的?創辦人 Dylan Field 從一位 19 歲輟學青年,到如今成為身價超過 60 億美元的科技新星,他的創業旅程充滿反叛與突破,背後藏著哪些你不知道的故事?他又是如何在傳統教育體制外,打造出全球超過 1300 萬用戶信賴的設計帝國?現在,當 Figma 成為 SaaS 獨角獸上市首日股價暴漲 250%,這位創業者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你準備好一起揭開 Dylan Field 的創業秘密了嗎?
Photo from Figma
設計界獨角獸登場
Photo from IG@figma
Photo from IG@figma
還記得那些年被各種設計軟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設計師們嗎?檔案大到電腦當機,團隊協作時要來回傳送,光想就讓人頭皮發麻。直到 Figma 誕生後把整個設計流程搬到雲端,讓設計師們終於可以像編輯 Google 文件一樣即時協作,不再為版本衝突抓狂。
Photo from Getty Images
這個徹底顛覆設計界工作模式的平台,2025 年七月底在納斯達克交出了一份驚艷答卷。創辦人 Dylan Field 以每股 33 美元讓 Figma 上市,結果首日股價就像坐火箭一樣飆到 115.5 美元,漲幅 250%,市值瞬間衝破 470 億美元,遠超當年 Adobe 想用 200 億美元收購的估值。
創下 IPO 的首日漲幅紀錄
Photo from Getty Images
從 2016 年那個 19 歲輟學、手握 10 萬美元獎學金的叛逆青年,到如今身家 66 億美元的科技新貴,Dylan Field 創下了 30 年來美國超過 10 億美元 IPO 的首日漲幅紀錄。Figma 坐擁1300萬月活用戶,去年營收 7.49 億美元、年增 48%,這種成長速度讓傳統軟體巨頭都眼紅。
雖然近期股價回跌約 23%,回落到約 92.75 美元,市值縮水 110 億美元,回到約 450 億美元區間。但市場分析指出,這主要是早期投資人獲利了結,並不反映 Figma 的長線基本面出問題,市場依然看好 Figma 的長線潛力與成長架構。
破框跳脫?Dylan Field 如何靠 Thiel Fellowship 開啟設計顛覆之路
Dylan Field 在高中時代即愛上了網頁開發設計,在 19 歲時進入布朗大學 Brown University 主修電腦科學後,他曾組織黑客松、參加 FIRST 機器人競賽,也曾在 LinkedIn 與 Flipboard 實習,這些經歷讓他更清楚,現成世界的設計工具為何總是夾雜拖慢流程的疊代與合作痛點。難道,就只是設計工具太古老了嗎?
Thiel Fellowship 獎學金徹底改寫他的命運
Photo from Figma
2012 年年僅 19 歲的 Dylan Field 成為 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 創辦的獎學金計畫的獲選者之一。該計畫每年選出 20 位 20 歲以下的青年,提供每人 10 萬美元資助,條件是受獎者必須離開學校、全心投入自身的創業項目。拿到這筆創業基金後,Dylan Field 毅然放棄學位,與大學同窗、當時在 Pixar 和 Microsoft 實習的WebGL 天才 Evan Wallace 一同前往矽谷,投入他們的軟體創業夢想。
10 萬美元能做什麼?這兩個人造了一座設計宇宙
Photo from Figma
Dylan Field 與 Evan Wallace 兩人以這 10 萬美元為起步資金,在舊金山灣區建立小型團隊。最初兩人聚焦在無人機研究,然而市場反饋讓他們意識到設計工具領域有更大的潛力。傳統設計軟體如 Adobe 的工具,往往是為個人工作設計,團隊協作時面臨檔案版本混亂、軟體相容性問題等挑戰。Dylan 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求,決定轉向開發基於瀏覽器的設計協作工具,於是 Figma 應運而生。
協作成為 Figma 的強勢優點之一
Figma 於 2012 年創立,經過四年潛心研發,2016 年正式推出首個公開測試版。這個基於雲端的設計工具,讓設計師能像使用 Google Docs 一樣,支援多人即時編輯,解決了傳統工具的版本混亂和檔案傳輸的煩惱。其技術基礎包括 WebGL 和多人協作基礎設施,確保畫布更新秒速同步,104ms 內自動儲存,跨時區團隊也能輕鬆對話。
Figma 的成功得益於其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設計師、產品經理、工程師能直接在畫板上留言、標記成員或進行聲音聊天,不用切換 Slack 或 Google Meet,思緒漂移在同一個頁面,設計變得更貼近使用者的節奏。2019 年,Figma 社群平台上線,設計師能分享模板、Remix 他人作品,進一步促進創意交流。
Figma 國際化擴散
Photo from IG@figma
Figma 首發 beta 後,迅速吸引科技大廠和平台,從 Airbnb、Uber、Notion,到後來連 Fortune 500 公司紛紛採用。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八成用戶來自校外,半數營收來自國際市場,充分說明 Field 的願景不是侷限於矽谷,而是要讓設計全球可參與。
更深層的啟示: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回顧從 2012 年輟學到 2025 年 Figma 成功上市,這 13 年的時間軸清晰地展示了非傳統教育路徑的巨大潛力:
2012年:獲得10萬美元Thiel Fellowship資助
2016年:Figma 正式上線,獲得 14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2019年:完成 5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估值達到 4.4 億美元
2021年:D 輪融資後估值突破 100 億美元
2025年:IPO 上市,市值達到 470 億美元,Field 個人身家 66 億美元
這意味著 Dylan Field 的財富在 13 年間增長了 66,000 倍,回望這段從輟學生到億萬富翁的傳奇歷程,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快速變化的科技時代,傳統的大學教育是否還能滿足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Photo from IG@figma
Thiel Fellowship 的成功案例不僅限於 Dylan Field 一人。該計劃的其他獲獎者中,涌現出了 Ethereum 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OYO 創辦人 Ritesh Agarwal 等多位科技界的明星企業家。這些成功案例共同指向一個事實:對於某些具有強烈創業精神和清晰目標的年輕人來說,傳統的教育軌道可能並非最優選擇。
Photo from IG@figma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大學教育失去了價值,而是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真正的教育改革,或許需要更多像 Thiel Fellowship 這樣的創新嘗試,為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提供多元化的成長路徑。Dylan Field 用自己的選擇證明了一個道理: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成功的路徑從來不止一條,關鍵在於是否有勇氣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Field 的下一步,會是什麼樣的創業版本?
Photo from IG@figma
如今這位 33 歲的科技新貴已經用 Figma 證明了雲端協作的威力,但他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Dylan Field 的願景是「消除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從最近的動態來看,他正在將目光投向 AI 與設計的深度融合,他也曾多次公開表示,未來的設計工具不應該只是被動的畫布,而應該成為設計師的智能夥伴。
Photo from IG@figma
更有趣的是,Field 似乎想要打破設計工具的邊界。他曾暗示,Figma 的未來不僅僅是設計軟體,更可能演化成一個創意生態系統,一個連結設計師、開發者、產品經理,甚至是終端用戶的創意協作平台。在這個生態中,任何人都能參與產品的創造過程,從概念到實現的距離被無限縮短。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figma、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