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輟學生浴室創業,靠「預測未來」滾出90億美元身價,Polymarket如何把「事件」變成比石油還貴的資產?

紐約大學輟學生浴室創業,靠「預測未來」滾出90億美元身價,Polymarket如何把「事件」變成比石油還貴的資產?

Celebrities News
By Roxanne on 19 Oct 2025
Digital Editor
POPLADY時尚編輯 負責時尚、美妝、珠寶、生活、美食、影劇、文化潮流 Color my life with chaos of trouble. roxanne.lee@poplady-mag.com

掌管全球最悠久證券交易所的傳統金融巨頭,居然選擇投資一個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預測市場平台?根據《彭博社》最新報導,現年 27 歲的 Shayne Coplan 因公司估值飆升,正式躋身「白手起家億萬富豪」行列。這個戲劇性轉折源於一筆震撼市場的交易:紐約證交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砸下 20 億美元投資他創辦的 Polymarket,一舉將公司估值推升至 90 億美元。這樁交易在金融界掀起軒然大波,ICE 執行長 Jeffrey Sprecher 解釋了背後的邏輯:他們看重的是那些「即時且透明」的市場數據,那些能夠真實捕捉群眾觀點的市場訊號。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時間線就在短短五年前,這位如今的億萬富翁還蝸居在紐約的小公寓裡,把筆記型電腦架在浴室的洗衣籃上敲著代碼。

那間改變一切的浴室:19歲輟學生的創業起點

那間改變一切的浴室:19歲輟學生的創業起點Photo from Polymarket

一個浴室裡架在洗衣籃上的筆電,能孵出數十億美元的預測帝國?疫情封鎖期間,年僅 22 歲的 Shayne Coplan 輟學創業,沒錢租辦公室,甚至連像樣的書桌都沒有,他的「工作空間」就是浴室。疫情把全世界關在家裡,大家每天追新聞、看確診數、聽各路專家發表意見。Coplan卻從這堆混亂資訊中看到商機:專家預測真的比較準嗎?如果讓普通人也能用錢投票,會不會更接近真相?這個想法在他腦中發酵,最後變成 Polymarket 的雛形。他自學程式語言、研究區塊鏈技術、設計交易機制,全部在那個狹窄的浴室裡完成。沒有團隊支援、沒有創投資金、沒有業界人脈,只有一個少年和他對「集體智慧」的執念。那段日子很辛苦,但封城意外創造了最好的創業環境,反正哪裡也去不了,不如把想法做出

先來搞懂Polymarket:讓你對世界大事下注的平台

先來搞懂Polymarket:讓你對世界大事下注的平台Photo from Polymarket

聽過 Polymarket 嗎?如果沒有,現在該認識它了。如果你能對「特朗普會不會當選」、「NBA 誰奪冠」、「Fed 會不會降息」這些事件下注,而且所有交易都公開透明、無法作弊,會是什麼樣子?這就是 Polymarket 在做的事。這個平台讓全世界的人用加密貨幣對真實事件進行預測交易。Polymarket 的核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賭博」,而是一場精密的資訊煉金術,每個問題都有「會發生」和「不會發生」兩種選項,用戶買進自己相信的結果,價格會隨著市場共識即時變動。

預測市場的轉捩點

舉例來說,當一個事件的「是」份額價格為 $0.6 時,這就意味著市場集體認為該事件有 60% 的機率發生。這種機制巧妙地過濾掉了民調中常見的偏見,比如不願表態的「害羞選民」,因為在這裡,每一個判斷都伴隨著真金白銀的投入。Polymarket剛出現時,評價兩極。很多人覺得這根本是披著科技外衣的賭博網站,甚至有人質疑它的合法性。那時候外界都在看笑話:這種模式能撐多久?Coplan 會不會很快就玩完?但他選擇繼續前進,把重心轉向其他國家市場,持續優化平台功能、累積真實數據。

從爭議平台到市場寵兒:三年內的華麗轉身

特朗普贏得2024選舉年最大勝選 Photo from Donald J. Trump Facebook

轉折點來得很戲劇化。2024年美國大選期間,Polymarket的預測準確度狠狠打臉所有傳統民調機構,交易數據開始被學術界引用、被媒體報導、被專業投資人參考。隨著 ICE 入局,Polymarket 終於徹底轉正,成為首個獲傳統金融背書的預測市場。如今 Polymarket 累計交易量突破 180 億美元,擁有超過 130 萬用戶,聽起來很科技?其實概念超簡單:把群眾的集體智慧變成可以交易的商品。創辦人 Shayne Coplan 相信,比起專家預測,讓所有人「用錢投票」反而更能反映真實情況。在信任與合規雙重加持下,預測市場這個昔日異類正快速融入主流金融,迎來關鍵轉折。

華爾街的豪賭:紐交所母公司看上什麼

當華爾街遇上幣圈,誰收編誰Photo from Polymarket

Polymarket 龐大的數據流和用戶基礎,自然逃不過金融巨鱷的眼睛。而這次出手的,正是站在傳統金融食物鏈頂端的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CE),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的母公司 。ICE 宣布向 Polymarket 投入高達 20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這筆交易讓 Polymarket 的估值一舉衝上 90 億美元 。這絕不僅僅是一次財務投資,ICE 執行長 Jeffrey Sprecher 的發言揭示了更深層的佈局,他將這次合作形容為一家創立於 1792 年的古老機構,與一家「在去中心化金融領域開創變革的革命性公司」的融合 。

ICE 真正的目標,是 Polymarket 產出的那種獨一無二的「事件驅動型數據」。根據協議,ICE 將成為 Polymarket 數據的全球獨家分銷商,將這些即時反映未來機率的「市場情緒指標」打包,銷售給全球的機構投資人 。這意味著,關於一場選舉勝負的機率,其數據價值將可能與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數據並駕齊驅。華爾街買的不是賭盤,而是通往未來的數據門票。

當華爾街遇上幣圈,誰收編誰

當華爾街遇上幣圈,誰收編誰Photo from Polymarket

ICE 的這筆巨額投資,如同在華爾街與加密世界之間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其漣漪效應正向兩個領域擴散。對幣圈而言,這無疑是去中心化應用 (dApp) 迄今為止最重大的「主流勝利」之一 。它雄辯地證明了,區塊鏈技術不僅僅是投機炒作的溫床,更能創造出傳統金融巨頭渴望擁有、卻無法自行複製的全新產品類別。Polymarket 的成功,為無數區塊鏈創業者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對於華爾街來說,這次交易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變:從過去的觀望、懷疑,甚至敵視,轉變為積極佈局與收編。ICE 的行動極有可能在其他金融機構中引發強烈的「FOMO」(錯失恐懼) 效應,加速傳統金融 (TradFi) 與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融合 。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辯論:這究竟是「幣圈被華爾街收編」,還是「幣圈正在改造華爾街」?Polymarket 的模式,一個去中心化的底層協議,疊加上一個中心化的、面向機構的數據分銷渠道,或許預示了兩者未來最可能的共存形態:一種「去中心化核心,搭配機構化外殼」的混合體 。

億萬身家只是起點:這位富豪還想做更多

億萬身家只是起點:這位富豪還想做更多Photo from Polymarket

Polymarket 站在 90 億美元的估值之巔,Shayne Coplan 現在身價超過10億美元,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富豪。他在社群媒體上只留下簡短感言:"Against all odds"(打破一切不可能)。但其實,Shayne Coplan 的遊戲才剛剛進入第二幕,Polymarket正規劃讓平台運作更去中心化;同時洽談數據授權業務,把市場情緒分析變成可販售的商品。試想一下:未來企業可能購買消費者信心指數來調整策略,基金經理會訂閱風險評估報告,甚至政府機關都可能參考這些數據。Coplan想做的不只是經營一個交易平台,他想建立一套全新的資訊定價系統,在這個系統裡,每個人的看法都有市場價格,每件事都能被量化分析。

九十億之後,監管高牆下的兆元遊戲

然而,Polymarket 的考驗從來不是市場,而是權力本身。最大的陰影,始終是來自監管的「高牆」。Polymarket 的崛起之路一直伴隨著與美國監管機構的摩擦。2022 年,它曾因提供未註冊的衍生品交易,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達成 140 萬美元的和解,並被迫禁止美國用戶訪問 。甚至在 2024 年大選後,Coplan 的家還遭到了 FBI 的突擊搜查 。儘管後來調查終止,Polymarket 也透過收購一家持有 CFTC 牌照的交易所 QCEX,為重返美國市場鋪平了道路,但法律的灰色地帶依然存在。

另一個潛在的變數,是市場盛傳的 Polymarket 原生代幣 $POLY 的發行計畫 。一枚代幣的誕生,可能會透過空投等方式極大地激勵社群,帶來新一輪的用戶增長;但同時,這也可能引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更嚴格的審視,增添新的監管複雜性 。

合規、競爭、估值泡沫,Polymarket 站在三重壓力中心

合規、競爭、估值泡沫,Polymarket 站在三重壓力中心Photo from Polymarket

除了法規,競爭格局也在升溫:美國合規預測市場 Kalshi 等競爭者虎視眈眈,甚至出現總統之子同時參投兩家競品的戲碼。投資人必須權衡,Polymarket 能否在監管合規與創新速度間取得平衡,持續擴大用戶基數並維持市場準確度,以撐起其暴漲的估值。

至少,Shayne Coplan 目前已經贏得了一個夢幻般的開局,但他能否在現實世界的監管迷宮、激烈的市場競爭與無情的金融波動中,將 90 億美元的估值,真正變成一場更長遠的,將是他與 Polymarket 下一階段最嚴峻的挑戰。

從浴室洗衣籃到 90 億美元估值,這段旅程證明了一件事:你不需要名校學歷、不需要富爸爸、不需要矽谷人脈,只要你看見別人沒看見的機會,並且有執行力把它做出來。

繼續閱讀:

追蹤我們的 IG poplady.mag

訂閱 POPLADY 的 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