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回魂的不是死刑犯,而是活著的人」:Netflix《回魂計》舒淇、李心潔聯手復仇,最終審判的是誰的人性?

「真正回魂的不是死刑犯,而是活著的人」:Netflix《回魂計》舒淇、李心潔聯手復仇,最終審判的是誰的人性?

Lifestyle Movie & Drama
By June on 13 Oct 2025
Digital Editor
POPLADY Fashion Editor Work hard ! Play hard june.huang@poplady-mag.com

當社會的正義無法撫平個人最深的傷痛,人們會被推向多麼極端的邊緣?Netflix華語原創影集《回魂計》正是一部將這個疑問推至極致的暗黑懸疑之作。影集以駭人聽聞的詐騙綁架案為背景,講述兩位痛失愛女的母親,如何違背自然法則,讓已伏法的死刑犯「回魂7天」,親手執行她們心中的「正義」。這場以母愛為名的復仇,不僅僅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私刑,更是一面照見女性內心深處的鏡子。母親們如何經歷一場殘酷的自我審判,以及她們如何在道德邊界上,重新尋找活下去的意義。

目錄 + 快速連結

以下文章含劇透內容!!

以禁忌儀式挑戰法律邊界

Netflix華語原創影集《回魂計》故事始於一起駭人聽聞的詐騙綁架案,Photo from Netflix

Netflix華語原創影集《回魂計》故事始於一起駭人聽聞的詐騙綁架案,奪走了一名少女的生命,並使另一名少女陷入昏迷。當法律判決死刑犯張士凱(傅孟柏 飾)伏法後,兩位受害者母親汪慧君(舒淇 飾)和 趙靜(李心潔 飾),仍深陷於無法平息的悲痛與憤恨中。她們決定聯手,透過一道禁忌的「回魂儀式」,讓已死的兇手復活7天,親自對其施以酷刑與審判。

復仇的內在動機:對不完整的追討

對失去女兒的母親而言,那份不完整的空洞是永恆的Photo from Netflix

這場「回魂」儀式,從母親的內心世界來看,並非僅僅是對仇人的肉體懲罰,而是一場對「被偷走的人生」的艱難追討。對失去女兒的母親而言,那份不完整的空洞是永恆的。法律的死刑判決更像是一種社會的敷衍,無法真正治癒靈魂深處的殘缺。

量化痛苦:索回被剝奪的生命價值

汪慧君和趙靜選擇親手執行這場審判,是試圖用一種扭曲、黑暗的方式,來填補巨大的失落Photo from Netflix

汪慧君和趙靜選擇親手執行這場審判,是試圖用一種扭曲、黑暗的方式,來填補巨大的失落。她們渴望的是從兇手痛苦的表情中,找到女兒遭受痛苦的具體印證,彷彿只有看到仇人比女兒更痛苦,那份巨大的愛與失去才能稍稍找到平衡點。

對抗無能為力:生存意義的掙扎

這種復仇其實是她們與無能為力的抗爭Photo from Netflix

這種復仇其實是她們與無能為力的抗爭。她們在折磨仇人的過程中,也是在對抗自己的脆弱,質問自己:為了孩子,我可以變成多可怕的惡魔?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母親在失去一切後,重新定義自身「生存意義」的掙扎。

女性聯盟:理性與情感的交織

她代表了在極度痛苦下,強迫自己維持的理性與冷靜Photo from Netflix

汪慧君(理性、壓抑)與趙靜(感性、爆裂)的結盟,展現了女性在痛苦中的兩種極端應對方式。她們既是盟友,卻也互為鏡子,反射出對方最深層的恐懼與道德界線。

冰與火的共生

趙靜是「火」:她代表了原始、無法抑制的悲痛與憤怒。她的行動直接,情緒外放。她的每一次逼問和動手,都是在替自己與逝去的女兒大聲吶喊。

她代表了原始、無法抑制的悲痛與憤怒Photo from Netflix

汪慧君是「冰」:她代表了在極度痛苦下,強迫自己維持的理性與冷靜。她的計劃和執行,是為了確保復仇的儀式能夠完整,是一種對混亂人生的掌控渴望。

我不是一個人變成惡魔

在道德深淵中為彼此保留人性之光,證明「我不是一個人變成惡魔」Photo from Netflix

兩位母親的關係,完美體現了女性在承受巨大壓力時的內部辯證。當趙靜因情緒爆發而可能失控時,汪慧君的冷靜將她拉回;當汪慧君因過度壓抑而感到麻木時,趙靜的熱烈悲傷又提醒她,這一切痛苦都是真實的。她們的聯盟,是在道德深淵中為彼此保留人性之光,證明「我不是一個人變成惡魔」。

劇情深度解析:人性的多層次罪惡

這部劇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並未將罪惡簡單地劃分為「兇手」與「被害者」,而是層層剝開,揭示人性的多重面向。

金錢與罪惡的諷刺審判

張士凱一生都以金錢衡量一切,最終卻被迫用金錢來量化自己的罪惡與生命Photo from Netflix

劇中最具諷刺性的一幕,是趙靜質問被囚禁的張士凱:「你女兒的命值多少錢?我們的痛苦值多少錢?你的命,又值多少錢?」就像是對現代社會「金錢至上」的極致反諷。張士凱一生都以金錢衡量一切,最終卻被迫用金錢來量化自己的罪惡與生命。這個私刑,看似野蠻,實則是在用兇手自己的價值觀對他進行精神上的羞辱與崩潰。

少女間的黑洞與共謀

劇情後段揭露了3位少女在詐騙園區內的複雜關係和生存掙扎Photo from Netflix

劇情後段最大的反轉,在於揭露了3位少女在詐騙園區內的複雜關係和生存掙扎。

觀眾原本以為她們是純粹的受害者,但真相卻是她們在極端環境下,為了生存和自我保護,被迫做出了欺騙甚至互相傷害的選擇。這挑戰了觀眾對「無辜」的定義,揭示了在充滿欺騙與操控的系統中,為了活下去,可能被迫「內化」了加害者的部分邏輯。這讓母親的復仇,從外部的懲罰,徹底轉為對女兒過往行為的痛苦理解與和解。

對母親而言,知道女兒不是純粹的白蓮花,那份痛是雙重的Photo from Netflix

對母親而言,知道女兒不是純粹的白蓮花,那份痛是雙重的:既要面對女兒的死亡,又要承受女兒可能曾是共犯的道德負荷。復仇行動最終的目的,從懲罰惡人轉變為接納有陰影的女兒,這才是最徹底的母愛。

極惡的溫床:扭曲的母愛力量

張悅心以宗教慈善的面貌,包裝了所有詐騙與洗腦的行為Photo from Netflix

鍾欣凌飾演的張士凱養母張悅心,以宗教慈善的面貌,包裝了所有詐騙與洗腦的行為。這個角色的加入,讓本劇的女性視角更加豐富,她不僅代表了利用信仰進行剝削的極端罪惡,更與舒淇、李心潔的「母愛復仇」形成了強烈對比。張悅心教導兒子利用、欺騙,她的母愛是扭曲的、惡意的來源。

回魂的不是死者,是活著的人

《回魂計》的精髓在於,真正回魂的不是死刑犯,而是活著的人Photo from Netflix

《回魂計》的精髓在於,真正回魂的不是死刑犯,而是活著的人。

當7日期限將至,張士凱最終化為虛無,他的肉體消失了,但兩位母親心中的問號、罪惡感與破碎的關係,卻未曾消散。她們從對仇恨的執著中「回魂」過來,重新選擇用一種沒有恨意的、帶著傷痕的方式,繼續生活。

最終的收穫,不是復仇的快感,而是「釋放自我」。她們用盡全力去懲罰了仇人,但也因此耗盡了自己,最終才明白恨是一種沉重的枷鎖,真正自由,是選擇不再讓逝去的痛苦定義自己。這是一場極限的母愛考驗,最終讓她們在經歷煉獄後,找到帶著傷痛往前走的勇氣。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Netflix

追蹤我們的 IG poplady.mag

訂閱 POPLADY 的 YouTube頻道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