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想像每天從容喝咖啡再去上班的美好嗎?韓國2026年推「10點上班制」,育兒家長減工時不減薪
韓國政府正式宣布,2026 年起全國實施「育兒期 10 點上班制」,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可以晚一小時進辦公室,薪水不減。這項政策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聽起來很美好,但真的可行嗎?當部分員工享有「特殊待遇」時,會不會引發職場新的不公平?企業該如何重新安排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這種制度性的彈性安排,能否真正改變韓國 0.72 的超低生育率?
韓式育兒改革 當生活不再被鬧鐘綁架
Photo from IG@yejinhand
每天早上七點半的鬧鐘聲,是現代父母最痛恨的敵人。韓國政府顯然聽見了這些無聲的吶喊,決定在 2026 年全面實施「育兒期10點上班制」,讓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可以晚兩小時進辦公室,薪水照領不打折。新規定適用於所有有學齡前孩子的在職父母,政府同時提供企業調整期補助,協助雇主重新安排人力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政策的背景,就是韓國多年來面臨的嚴峻生育率問題。2023 年,韓國的總和生育率(TFR)跌至 0.72,創下歷史新低,是 OECD 國家中最低之一。 在 2024 年,數據顯示生育率稍微回升至 0.75,同時因疫情延後而湧現的結婚潮,使結婚人數增加,也成為政府與媒體關注的轉機因素。
但即使有回升,也仍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水平(約 2.1)。房價高昂、育兒與教育成本壓力、職場文化與性別角色期望等長期問題,依然是阻礙年輕人結婚生子的主因。同時,這背後反映出年輕世代價值觀的轉變:他們不再願意複製上一代的犧牲模式,要的是既能養家,又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工作方式。
政策的萌芽與背景
Photo from IG@yejinhand
早在 2022 年,光州市就開始試辦「小學生家長上午 10 點上班制」,最初只針對第一年級的家長,時間限兩個月。家長回饋是:終於可以不用急匆匆,在孩子出門前好好準備;孩子的早餐不必狼吞虎嚥,也能放心接送。此外,企業也觀察到員工滿意度提升、不少人覺得壓力有被攤薄。這樣的正反饋讓政府看見:或許這不是單單一個地方福利,而是一種能撐起職場與家庭平衡的新文化。
重新發現早晨的美好
Photo from IG@yejinhand
隨著光州市這波試驗逐漸擴大適用範圍,從只限小學生家長到涵蓋整段小學學生,再到育有幼兒也能參加,試點制度從短期到一年都有討論。政策已於 2025 年 8 月 29 日正式納入 2026 年度政府預算案,確定要推向全國。作為全國性的政策推行。這表示這已經不只是一個地方好點子,而是要變成每個有孩子上學或照顧幼兒的勞動者都能撐得住的制度。
Photo from IG@geewonii
但最重要的改變,其實發生在心理層面。當你不再與時間賽跑,當你可以從容面對每一個早晨,整個人的狀態都會不同。心理學研究證實,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在晨間特別活躍,如果能有較為平和的開始,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反而會提升。
新制度的核心內容與條件
Photo from IG@yejinhand
那麼到底誰能受惠?制度主打「育兒期家長」,也就是育有幼兒或小學生(學齡前/小學至六年級)的父母。 他們每天可以把上班時間從早上 9 點延後到 10 點,也就是工時縮短一小時每天可以減少 一小時工時(早上上班時間延後或下班時間提前),但薪水不打折。最重要的是,中小企業(300 人或以下)員工是政策優先照顧的對象,政府也會補助企業因為工時縮短可能造成的成本或人力空缺。 補助的期限也被拉長:從原來地方試點只有幾個月,到政策提案中最長可給予一年支援。但,是不是所有公司、所有行業都能順順利利配合?這就回到實際運作的瓶頸了。
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Photo from tvN
政策公布是一回事,實際執行又是另一回事。當部分同事 10 點才進辦公室,國際會議該怎麼安排?客戶服務時間如何調整?更深層的問題是職場公平性。沒有孩子的員工會不會覺得被歧視?單身族群是否需要承擔更多早班責任?這種微妙的辦公室政治,往往比政策本身更難處理。
Photo from IG@geewonii
韓國政府的解決方案是提供企業轉型補助,協助公司重新設計工作流程,但也也人質疑補助金是否充足?審批流程是否簡便?地方與企業是否能真的按預定承諾執行?這些都是政策從理想到現實需要破解的難題。對於這項議題,更重要的是文化轉變。當整個社會開始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時,這些技術性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
不僅是育兒福利的一環,更是一種文化指標
Photo from tvN
韓國的決定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對全球趨勢的回應。疫情期間,遠距工作證明了彈性安排的可行性;北歐國家的家庭友善政策,也為亞洲提供了成功範本。瑞典的「爸爸配額」制度規定父親必須休一定天數的育嬰假,結果不只提高生育率,男性的家庭參與度也大幅提升。挪威的彈性工時讓員工可以在早上 7 點到 10 點之間彈性上班,搭配完善的托育系統,創造出令人稱羨的工作生活平衡。這些北歐經驗告訴我們,投資家庭政策不是成本,而是長期競爭力的來源。快樂的員工、穩定的家庭、健康的社會,這些軟實力往往比 GDP 數字更重要。
育兒與工作,不該是二選一
Photo from IG@jennierubyjane
當然,政策不會一夜之間解決所有問題,但讓早晨不再被鬧鐘綁架這件事,或許就是改變的開始。當政府願意把家庭友善納入國家預算,等於在告訴社會:生活節奏值得被尊重。這場制度升級,或許會帶動更多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甚至影響亞洲的工作文化。如果韓國能證明「育兒友善」與「企業競爭力」可以並存,其他國家勢必會跟進。
Photo from IG@jennierubyjane
換句話說,韓國正在替全世界拋出一個關鍵問題:在 21 世紀,我們要如何定義「好好生活」?當機器越來越聰明,人類的價值或許不再來自速度或耐力,而是回歸到最原始卻最深刻的需求:愛與被愛、陪伴與成長。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geewonii、IG@yejinhand、tvN、IG@jennieruby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