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印良品商標戰敗訴!以後在中國只能用MUJI,連iPhone、Jordan也難逃
對許多人來說,「MUJI 無印良品」象徵著日本的極簡生活風格。但在中國,「無印良品」這四個字未必還能指向我們熟知的品牌。早在2000年,上海一家公司就註冊了「無印良品」商標,使MUJI在中國市場的部分商品無法使用中文名稱。經過長達25年的商標訴訟,近日終於落幕,日本MUJI宣告敗訴,未來在中國部分商品上只能改用英文「MUJI」標示。
無印良品:中文名稱的挑戰
Photo from unaplash
這件事情要追溯到2000年。當時上海一家名為「北京棉田」的公司率先註冊了「無印良品」中文商標,覆蓋了毛巾、床罩等第24類商品。多年後,MUJI母公司良品計劃才開始在中國市場擴展,但此時部分商品名稱已被他人註冊。
Photo from unaplash
MUJI先後提起訴訟,歷經各級法院,最後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駁回了再審申請,確認MUJI在這些類別上不得再使用「無印良品」中文名稱。如今,MUJI在中國的毛巾、床罩等商品只能以英文「MUJI」標示,這場官司也成為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遭遇商標困境的代表案例。
Apple:當iPhone變成皮包
Photo from pexels
Photo from pexels
無印良品並非個案。中國商標制度採「先申請原則」,也就是誰先註冊,誰就擁有權利。2016年,北京法院判定「新通天地」公司持有「IPHONE」在皮具類商品上的商標有效,合法販售「IPHONE」錢包、皮套。蘋果無法阻止,因為它雖在電子產品領域聲勢驚人,卻沒有及時跨類別註冊。這起事件與無印良品案件如出一轍,凸顯中國商標制度的特殊性。
從品牌到名人,誰也不能例外
Photo from 中乔體育
Photo from Air Jordan
體育界也有類似案例。自2012年起,籃球明星Michael Jordan與中國「乔丹體育(Qiaodan Sports)」展開多年訴訟,爭奪「乔丹」中文商標。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撤銷了該公司部分「乔丹」商標,理由是可能誤導消費者。然而,Jordan並未完全勝訴,他仍無法全面控制自己名字在中國的使用。這也顯示,即便是國際知名人物,也不能自動掌控名字在中國的商標使用,需要透過法律證據才能挑戰先前已註冊的商標。
New Balance:勝訴與高額賠償
Photo from New Barlun、New Balance
與此相比,New Balance的經歷則是一個重要案例。2017年,上海知識產權法院認定「New Barlun」惡意模仿New Balance的「N」標誌,裁定賠償人民幣3,000萬元(最終執行約2,500萬元),成為中國對外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判例。這顯示,中國法律環境正在逐步加強對外商的保護,但前提是品牌需在法庭上證明自己的影響力與商標知名度。
從無印良品到iPhone,再到Michael Jordan和New Balance,這些案例共同描繪了中國商標市場的複雜現實。對國際品牌和知名人士而言,聲譽和知名度並非自動保護,任何名字、標誌或中文名稱都可能成為爭議焦點。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muji_global、Air Jordan、中乔體育、New Balance、New Barlun、unaplash、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