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判不適任、嬰兒出生一小時即被帶走:格陵蘭母親歷經六週觀察後,擁抱回自己的孩子
丹麥格陵蘭社會近期關注的一起母嬰分離事件,終於出現溫暖轉折。18歲的格陵蘭裔母親Ivana Brønlund,在經歷六週分離後,終於與女兒Aviaja-Luuna團聚。事件引發的制度爭議仍在檢討中,但母女的重逢,為整起事件帶來一絲安慰。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從分離到重逢的漫長等待
Ivana Brønlund於8月初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維多夫雷醫院誕下女兒。孩子出生僅一小時後,即被社福單位帶走,理由是她未通過「育兒能力測試」。此舉引發社會輿論與多地抗議,也促使當局重新審視對格陵蘭家庭的評估方式。經過多次會談與檢視,社福單位在9月下旬決定讓母女暫時共同生活,並進行後續觀察。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母女在機構內重新開始
10月初Ivana Brønlund在社群媒體上寫下:「我和親愛的女兒 Aviaja-Luuna 在六週零兩天後終於團聚了。」她透露,母女目前被安置在丹麥西蘭島的一個家庭機構內生活,單位會觀察她在照顧、互動與安全方面的表現。「我們會一直在這裡,直到他們看到我能否勝任照顧,與女兒保持安全而親密的關係。」Ivana Brønlund也坦言,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充滿挑戰:「我第一次離家,成為單親媽媽,一切都是新的。我每天都在努力,讓女兒能茁壯成長,享受關懷、安全和愛。」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社會關注持續,政府承諾檢討制度
丹麥社會事務部表示,將持續檢討育兒能力測試的執行標準,特別是針對格陵蘭及其他原住民族群家庭的案例。多個非政府組織也呼籲政府在保護兒童安全的同時,更應尊重文化背景與家庭多樣性。官員指出:「我們理解社會的關切,會確保未來所有相關程序更透明、更人性化。」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學會堅強,也學會愛
雖然Ivana Brønlund仍在觀察期,但她說,能再次擁抱女兒已是最大的幸福。這段經歷讓她學會如何堅強,也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母親在面對制度時的真實心聲。她在貼文最後寫道:「我不確定未來會怎樣,但我知道只要我和女兒在一起,一切都值得。」
Photo from IG@aviajaluuna
這起事件從爭議走向反思,也讓人看到制度與人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保護孩子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如何同時給予母親學習與成長的空間,是更長遠的課題。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aviajaluu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