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不是唯一出口:新型「無旅行焦慮症Notriphobia」,如何在日常找到幸福!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旅行似乎成了「現代人必須完成的任務」。當行事曆空白,沒有下一趟旅程的安排時,許多人便會感到焦慮,甚至懷疑自己的生活是否失去重心。這股情緒有了新名字——Notriphobia,意指「沒有旅行的恐慌」。它雖不是醫學診斷,卻精準點出年輕世代在日常中難以忽視的心理狀態,也成為當代生活壓力的新面向。
Photo from IG@whatgigiwears
#當下的生活,也能很豐富
焦慮的根源往往不是缺乏旅行,而是覺得生活單調。當別人的度假照片鋪天蓋地時,我們會下意識懷疑自己是否「不夠精彩」。然而,真正的豐富不必依靠遠方,日常裡的咖啡時光、週末的小聚,甚至獨自靜坐的片刻,都是能帶來力量的片段。學會欣賞這些時刻,生活便能自然充實。
Photo from IG@__shinyeeun
Photo from IG@bn_95819
#Z世代的分享力量
對Z世代而言,社群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舞台,因此容易被比較心態影響。但分享並不一定等於壓力,它也能是正能量的傳遞。當我們轉換角度,將分享視為「交換靈感」而不是「展示優勢」,便能把社群當成拓展眼界的工具。這樣的互動,不但減輕焦慮,也讓自己更容易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啟發。
Photo from IG@j_chaeyeoni
Photo from IG@__shinyeeun
#旅行意義,從距離到心境
疫情後,大家更珍惜走出門的自由,但旅行的價值並不只在於飛得多遠。真正能安撫心靈的,往往是那份「重新與自己連結」的心境。無論是異國的街頭,還是熟悉城市的一角,只要我們能放下壓力,全心感受眼前風景,或許也是一場意義非凡的旅程。
Photo from IG@matildadjerf
#創造屬於自己的節奏
若旅行變成焦慮的來源,不妨試著轉換心態,把「出走」定義得更自由。一次散步、一場閱讀,甚至一次嘗試新料理,都是小型旅行的延伸。當我們學會用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便能逐漸消解「必須去哪裡」的壓力。與其追趕他人的腳步,不如培養屬於自己的快樂方式。
Photo from IG@jennierubyjane
Notriphobia提醒我們,幸福並不取決於下一趟航班,而在於是否能珍惜現在。旅行當然美好,但它不該是證明人生的唯一標準。只要能用心體驗,就算是日常中的小片刻,也能成為閃耀的回憶。當我們將焦慮轉化為對生活的熱情,就會發現真正的「旅行」從未遠離,而是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天。
繼續閱讀: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whatgigiwears、IG@__shinyeeun、IG@bn_95819、IG@j_chaeyeoni、IG@matildadjerf、IG@jennierubyjane